科技创新教育跌入低谷,是迟早的事。因为科技老师在科技活动中只管3D打印、创客教育、STEAM教育、人工智能(编程)……自身的发展,不与创造学和教育结合,除了在科创赛中获点奖以外,很难引起“地震”——教育的重大发展变化。教育与创造学理论结合或创造学理论与教育结合,再携带上3D打印、创客教育、STEAM教育、人工智能(编程)……的发展,才能引起“地震”——教育的重大发展变化。这才是教育所需要的一场“地震”——自身发展创新。
学校不利用社团和课外活动的时间设置创新课,学生产生不了创意,由科技老师或学生家长越俎代庖,科技老师或学生家长才能枯竭,学校的发明创造就会陷入停止,不能持久,学校的发明创造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即使学校利用社团和课外活动的时间设置创新课,教学生创新方法和创新思维,科技教育或创新教育与教育发展也是“两张皮”,看不到科技教育或创新教育对教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看不到科技像推动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发展那样,推动教育发展。学校校长、中层干部、教师和学生家长始终会担心科技教育或创新教育耽误学生学习时间和影响学习成绩。
只有在学校利用社团和课外活动时间,开设创新课,教授学生创新方法和创新思维,由学生产生创意,经过科技老师或家长提炼提升,做成发明作品原形(实物),参加科创赛,解决学校发明创造薄弱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科技教育或创新教育与教育的学科融合工作,即发散思维训练与教育的学科教学的重点难点(即作业)融合;改革突破高考“分数”定量上的限制,解放学优生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的禀赋才能,让学优生有知识可学,不要担心和阻止他们学完了天下的知识;用“定时不定量”或“定量不定时”计算学校成绩,即学习效率、思维速度、思维力的大小要素等于学校成绩除以学习时间的方法,平时抓好学生的学习效率、思维速度、思维力的大小要素训练,与教育的各学科融合,再携带上3D打印、创客教育、STEAM教育、人工智能(编程)……的发展,才能看到科技像推动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发展那样,推动教育发展变化的成效。中国教育才能引起“地震”——赢来自身发展创新的最好时机,贏来自身发展创新,变革,产生重大发展变化。那时,才是中国教育最强盛的时期,发展最快的时期,令人最羡慕的时期。